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,各种亚健康及健康问题油然而生。食物的摄入是人类每天必不可少的营养成分,为了让身体达到一个健康的状态,日常最容易让大众接受的则是饮食保健。
春季是万物生长萌动的季节,自然界生机勃发,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,无论是情志心里,还是生理代谢,一切都是如新生儿般,新鲜而明朗。所以春季养生在各方面都要顺应春天阳气升发的特点。
中医认为,此时的养生药“赏而勿伐”,其目的是温养阳气,平常饮食遵循温补、清淡的原则。所以应多吃清淡易消化食品。如新鲜青绿色蔬菜,如菠菜、韭菜等,其含有的丰富纤维能加速体内油脂和毒素的排除,可以多食。
春天由寒转暖,是阳气初发、万物复苏的季节,此时的保健要顺应气候特点,促进阳气的升发而使新陈代谢增强。这个季节内出现的各种疾病也多与违背此原则有关,因此,其治疗的基本方法就是扶助稚嫩的阳气,以达到恢复正气驱邪外出的目的。一般选用具有清轻升发、温阳阳气的药物,如西洋参、山药、黄芪、红枣等;而不宜用辛辣或升散的药材,否则易伤害脾胃。
春季的天气多变,乍暖还寒,起居上要晚睡早起,注意保暖、适当运动,以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。
春天是人体阳气恢复的季节,也是各种病菌最易散布的季节,患有气喘、鼻炎或高血压、心脏病的人应特别注意保暖,此外,还要做一些轻柔舒缓的户外运动,以吸入自然界的清新阳气,图久纳新,使自身气血调和通畅。
中医学认为,肝性升发而喜疏泻畅达,所以养生要注意肝血的调养及肝气疏泄。春天是万物升发的季节,所以也是调养肝气的最好季节。在生理上讲究废物毒素的排出,此外,情志的变化之于肝关系密切,因而在心理方面也是应与这个季节相融合,常保持轻松、开朗的心情,这样肝气才会顺达,气血才会通畅,身体也就较为健康愉悦;否则情绪不好,就会影响代谢而伤肝伤身,这是春季养生最大的忌讳。
夏天,是万物繁茂、阳气最旺盛的季节。在这个季节里,光与热为万物的生长提供了能量,但它也是给人们带来难耐暑热的邪恶“火魔”,此时人体的阳气最容易因此而被耗散,所以如何使自己心平气和、合理地安排自己的饮食起居以包养阳气显得尤为重要。
夏季万物生长,阳气旺盛,人也容易浮躁,在饮食上应注重清热除湿,不宜食用温补燥热的食物,而要少吃热性、辛辣的食物,多吃当季盛产的蔬菜与瓜果,如大白菜、西瓜等。在药物调理上,宜服用如薏仁、莲子、麦门冬等凉补的药材,以祛暑解毒、清心补气。但是,虽然天气炎热难熬,也不能过多食用雪糕、冰水、凉粉、冷粥等寒凉的食物来解暑,否则易伤阳气,有违春夏养阳的原则。
夏季酷热多雨,人的腠理开泄,暑湿之邪最易趁虚而入,所以,此季节的养生应注意防暑祛湿。
夏天因为天气炎热,起居上宜晚卧早起,中午暑热最盛,宜午睡以躲避暑热。另外,此时气候潮湿,是各种细菌与病毒滋生的季节,容易产生皮肤过敏或呼吸系统的疾病。因此,排除体内的湿热和维护环境清洁,是预防过敏与呼吸系统疾病的两大原则。
中医认为,夏天是心与脾胃的时令,所以夏季应该注意心神与脾胃的保养。对保养脾胃来说,可以多吃黄绿色的蔬菜,如南瓜;而心“主血脉”,夏天酷暑难当,易滋生燥热,为了避免心火过旺产生不良情绪,伤害到心脏、血液循环及消化系统,夏天最好能做适量的运动,并且多亲近大自然。此外,为了有益于心脏血液循环系统的保养,在饮食上因该多吃番茄、红苋菜之类的红色蔬果。
秋天,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为阳盛转为阴盛的关键时期,是万物成熟的季节,一切都在为迎接冬天的来临而准备着。秋季燥气较重,易伤人体津液,保养上应注意滋润,以益胃生津。
秋燥易伤津液,要及时补充水分,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佳。而酸味的食物大都有生津养阴的作用,如山楂、乌梅等。所以此类食品应该多食,有助于健康。反之,应尽量少吃容易上火或热性的食物。
秋季湿度偏低,总的气候特点是干燥。燥邪伤人,容易耗人津液,常见口干、咽干、燥咳、皮肤搔痒或支气管炎等症,预防秋燥除适当多服一些维生素及有滋阴润燥作用的食物外,还可服用一些具有保湿、清肺热功用的中药,如人参、西洋参、山药、百合、白木耳、川贝等。
秋季是皮肤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多发季节,生活上应注意对皮肤、呼吸系统的保养。
按照中医的说法,秋天是肺、皮肤和大肠等脏腑所主的季节,干凉的气候也是最易伤害这些部位而产生一些疾病,如支气管炎、哮喘、咳嗽感冒、皮肤炎、肠炎、痢疾等,所以一定要加强对这些部位的保养。此外,秋季暑热未尽,凉风时至,天气变化无常,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有“一天有四季,十里不同天”的情况。因此,秋天起居上宜早卧早起,此外,应多备几件秋装,注意衣服的添减,也不宜一下子着衣太多,否则会降低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。为防止呼吸系统的疾病,还要保持室内通风,多呼吸新鲜空气。
秋季的精神调养重在调整情绪,谨防忧郁伤身。
秋高气爽,秋天是宜人的季节,但草枯叶落,花木凋谢,常使人产生凄凉之感,所以,秋季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,培养乐观的精神,否则落入到大自然万物凋零的气氛之中而终日忧郁、烦躁,就会对身体的各种生理机能造成不良影响。
冬季,严寒凝野,寒风凛冽,阴气盛极而阳气潜伏,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。这时的一切都在为来年的春季勃发作好准备,因此冬季的养生之道,应着眼一个“藏”字。
冬天是进补强身的最佳时机,日常饮食要以温热性食物为主,最宜食用能滋阴潜阳,热量较高的食物,如羊肉、鳖、木耳等,但加工火锅材料应少吃。为避免维生素缺乏,还应多食青菜、菇类等绿色蔬菜。另外,姜、辣椒、八角等香料不仅温补,还能帮助血液循环,可多加利用。反之,冷饮或凉性的食物应该少吃,否则极易损伤本已虚衰的阳气。
冬季气候严寒,防寒固阳是最重要的,平时可以多做一些能活血补气的药膳来加速新陈代谢,防御寒冬,人参、当归、黄芪等药物都有此作用。
冬天是流感、麻疹、哮喘、中风、高血压等疾病的好发季节,此时,必需依据“勿扰乎阳”的养生原则,起居上宜早卧晚起,衣着上坐到恰如其分。衣着过少,则易耗伤阳气,引起感冒;衣着过多,会导致汗出而使阳气不能潜敛而损耗元气。
按照中医养生学,冬天是补肾的好季节,要固守元气,保养进补,来年身体才会健康强壮,否则,吃太多生冷寒凉或流太多汗,一进入春天就容易感冒或身体虚弱,即中医所说的“冬不藏精,春必病瘟”。因此,冬天养生必须围绕固守精气这一原则进行。
同时,中医还认为,要保持冬季的正常生理不受干扰,最好保持精神安静,所以,对我们来说,这段时间是很好的自省时节,也是学习和阅读的良好时机。
注:本页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医疗、保健依据。